人的行为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首页 > 读书

人的行为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匿名 发布时间:2021-09-29 10:07

有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构成的性格很难改变。

熟悉南宋那段历史的也知道一句话“撼山易,憾岳家军难”,说的是岳家军在主将岳飞的训练下养成了不动如山、视死如归的气概,说明个体的行为习惯和群体组织的行为习惯,是可以训练养成的。

1,人的行为习惯是自然和成长过程的合成品

①外部因素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习惯。

亚里斯多德说,人是社会动物。

人用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词语说话、思考事情,人与他人联系、归属、交流,日积月累积分构成变与不变之间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发展成有意识的判断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直觉,来做出面对不同情境下自己的行为选择。

据有关社会研究,在一个普通大学生清醒的时间里,大概平均有30%的时间在与他人对话,所以人的行为习惯首先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次是当下环境的影响,因为行为习惯往往表现在对当下情景状态的反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是同样的种子,因为生长环境不同,结果外形和口感都不一样。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是墨子感叹环境变化对人的行为习惯变化甚大,不可不慎。所有才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教子成长的故事。

也有的是环境浸染而不知觉受到好或者坏的影响。温水煮青蛙是因为享受舒服的环境,意识不到温度升高的危险;“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都是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个就是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主张个性张扬,东方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主张个体首先是存在于哪个集体中的个体。所以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往往行为习惯要符合集体要求的规范。

个体对文化背景有适应性。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来到东方文化情境下生活,不知不觉会受到当下文化背景的影响,等回到西方生活一段时间再变回去。

②个体内部因素,自己的态度和原生家庭也会影响行为习惯。

人是万物之长,有自己独立的个体意识,有时候个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动力。

人的内心态度影响行为习惯。比如一个认为抽烟可以让头脑清醒有好处的人,会对社会和医生戒烟的警告置若罔闻,故意忽略。反过来,人们的态度也会随行为而改变。一个抽烟上瘾的人,会对一些抽烟有益的消息,比如抽烟有利于写作烧脑材料、烟头高温杀死冠状病毒、某某抽烟高寿等深信不疑。

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也会影响行为习惯。原生家庭的烙印与生俱来,携带有家族遗传密码,成长经历加进去一些养料,形成当下的个体,遇到不同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都带有过去痕迹。

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的行为习惯,也可能有革命性变化。因为一些事变可能促成一个人洗心革面,似乎变成另外一个新人。

③人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养成的,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到六十七年代,心理学界广泛争议的问题。

现在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就是天生有份,养成也很重要,是天生和养成的合成品。

生物行为习惯天生的心理学研究,有“六个月大的婴儿有高崖避险的生存能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乌鸦和喜鹊、燕子搭窝的技巧,有一部分是天然的。

有的则是随环境养成,比如孪生双子不同环境养成,假设乔丹的孪生双子,一个随他生活在篮球环境下,一个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成长。随他生长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乔丹第二,而另一个孩子错过了职业远动员养成的重要阶段,可以篮球打的很好因为有天赋,但不可能适应职业运动员的激烈竞争环境。

2,一般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两个心理错觉:聚光灯效应和透明错觉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往往以为自己处在舞台的中央,过分高估别人会注意到我们的行为和外表。

由此会产生自我透明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外表衣着和内在情绪比如焦虑、恼怒、厌恶、欺骗和吸引等,会如透明一样展现给别人。

实际上,你的行为和外表没有那么重要,别人不像你认为的那样在意你。

比如关于演讲恐惧症的心理研究揭示,你自己往往以为自己紧张会被别人注意到,因此越到演讲上台时刻来临越是紧张。研究人员还发现参与实验者往往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紧张,实际上在别人那里看来你比他放松。可能正是你的彰显紧张才引起行为变化,比如双手或者身体发抖,声音抖颤变形等,才给人留下紧张的印象。

实验表明,如果告知演讲者紧张是正常现象,研究发现观众往往不会发现你的紧张等信息,你的紧张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只需要放松做好自己就行了。在这种提前告知实验状况下,会很大程度改善演讲者的紧张状态。克服演讲恐惧症的一个策略,就是反复练习,熟悉场景,让演讲成为习惯,最后习惯成自然。

从这两个心理错觉来看,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日常三省吾身。人生在芸芸众生中,不过如沧海一粟,需要时刻保持自我清醒的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你不是生活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只是生活在以你为轴心的生活环境里,对别人来说你没有那么重要。你自己的外表和表象,也不是想你自己认为的那样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关注。

克服两个心理错觉,需要有不为大众流俗众议所撼动的定力,让自己的行为习惯促进真我的成长发展,彰显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3,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天生不能改变,原生家庭自己没法选择,但每个人可以自己通过行为习惯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断突破天命的限定。

有句流传的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再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喜欢反过来讲,想改变命运先尝试反思自己的性格,想改变性格先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想改变行为习惯从改变当下的行为开始。

因为命运往往是你和环境和别人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性格决定了你的行为习惯,从这里说是你的一个个行为积分集合决定了你的命运。

现实世界里,别人看到的行为,认为是你的习惯,由此推论出你的性格,因为芸芸众生让让你与别人只有一眼或者一面之缘。道家讲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定的道理蕴藏于你的一个个行为真的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了凡四训》刨除迷信神秘因素,通过日行一善、广积德的行为,让人生超越自己,最后改变了个人命运,有其合理的成分。曾国藩是怎么推崇《了凡四训》的?取名涤生,取其“以前种种比如昨日死,以后种种比如今日生”的意思,日涤自身尘垢,每天都做一个崭新的自己。

梁启超说曾国藩“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千百险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

曾国藩有一段话说出他的人生格局:“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有了这样通透人生的格局,从克服自私自利的行为开始,日涤其生,日新其为,曾国藩才从一个乡下子弟成就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凡夫俗子更需要以自拔于流俗的立志,校正人生方向;以成长型的心态朝向未来,只管耕耘、莫问收获;通过日常修行,起码可以养成内心活泼泼生机一片,或许那个改善命运的机会也就不请自来了。

 

上一篇:余生,不畏将... 下一篇:格子美甲教程...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