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短句的运用,滕王阁序名句摘抄及赏析?

首页 > 语录

滕王阁序中短句的运用,滕王阁序名句摘抄及赏析?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22-07-23 11:49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对偶修辞手法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名句,历来公认绝句。

本句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

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化用了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而相欢” , 借晋代吴隐住广州刺史, 饮了贪泉之水而更为廉洁和庄子自比涸辙之鱼而“ 相濡以沫”的事典, 表白自己虽“ 时运不济 , 命运多舛” , 但洁身自好。是引用。

作者在文中以委婉之笔,写出了自己有志难伸的苦闷之情。

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或慰或斥,含意无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巳失,桑榆非晚”,更道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

“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

“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

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

“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

“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

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化用即点化后使用。

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

“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

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

《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

“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

“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

“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1、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a.(比喻)“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b.(反诘)“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c.(直抒胸臆)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双关)“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e.(衬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f。(渲染)“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g.(动静结合)“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滕王闶序第二段用骈体文的手法写,两两为一组,长短句结合,整体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特殊句式

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用“是”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式相同)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聚散无常。

尽:都,全部,副词。

之:结构助词“的”。

客:宾客,跟“主”相对而言。

单独看,这个句子直接译为:“在座的各位今日聚会犹如浮萍在水上相逢,全都是客居他乡的人物。

”但是,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句中的“失路”喻指作者不得志。

当时王勃获罪在身,怀才不遇,仕途受阻,报国无门,此景此情,游子心绪,油然而生;失落之感,再难抑制,充满自我悲伤之情,因此难免兴尽悲来。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省略“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宾:指来宾,贵客。

主:指洪州都督阎公,名字不详。

尽东南之美:指包括东南一带所有的人才。

尽,穷尽。

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来赴这次盛会的宾客和主人,都是东西一带的俊美人士。

”这一句同前一句“台隍枕夷夏之交”一起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地引出赴会人物:“贤主”和“嘉宾”,为下文称赞“贤主”、“嘉宾”以及描绘宴会盛况,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③非谢家之宝树。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式)谢家之宝树:指谢玄,这里用来比喻好子弟。

《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众的人才”。

这一句连同“接孟氏之芳邻”一起,运用典故,巧妙而尽情地表达出心中隐秘曲折却又难以直白的感情。

④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倒装句,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簪笏:古代官员用的冠簪、手版,这里借指官职。

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物件,一般用金属、玉石等制成。

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百龄:百年,犹指一生。

奉晨昏:古代侍奉父母的礼节,即晚间侍奉父母就寝,早晨向父母请安。

这个句子译成“我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早晚侍奉父亲”。

其实,王勃当时正处在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苦闷境遇,于今有机会“接孟氏之芳邻”,他期望得遇知音,并渴望建功立业,才是他的心志所在。

⑤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倒装句,主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词宗孟学士,腾蛟起凤”)孟学士:名字不详,大致类似董仲舒、杨雄一般的人物。

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词宗:文词的宗主。

这个句子翻译为“像蛟龙一样腾空升起、像凤凰展翅起飞那样灿烂夺目的,是孟学士文坛宗师那富有文采的词章。

”句中“腾蛟起凤”,形容才华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

《西京杂记》载,相传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作《春秋繁露》。

杨雄作《太玄经》,梦口吐凤凰,飞集书上。

作者这里用“腾蛟起凤”来称颂与会的文人骚客,意蕴丰富而自然有度。

⑥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动句,“生”和“遏”都是意义上的被动)爽:形容籁的发音清脆。

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参差不齐的乐器。

生:因…

而产生,这里是被动动词。

纤歌:音调柔细的歌。

凝:指歌声缭绕。

遏:由于…

而停止,阻止,被动动词。

这两句翻译为“宴会上清脆的排箫声响起,犹如阵阵清风油然而生;柔美的歌缭绕不散,飘游的白云驻足谛

上一篇:关于树的名言... 下一篇:村居里最有代...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