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真因行军太慢吗?古代打仗军队一天能走多远

首页 > 历史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真因行军太慢吗?古代打仗军队一天能走多远

来源:贝克街贝壳CALL 发布时间:2022-11-30 10:41

  【导读】《孙子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的一条重要准则,因此一支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是快是慢,也就能体现出具体的素质水平高低,一支精锐的部队就能“日中而趋百里”,腐朽无能的军队就只能如蜗牛一般蠕动了。但大家既然知道兵贵神速,可多快才算得上“神速”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统领的三支军队在山海关爆发的那场大战,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后续数百年走向。许多时至今日仍旧意难平的历史爱好者,还是会设想各种各样的可能。比如吴三桂没有剃发降清,又比如农民军能够抢在清军抵达前就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关等等。对于第二种设想,就要涉及一个历史问题——农民军的行军速度究竟是不是太慢了?是否应证了某个至今风靡民间和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农民军攻入京师后腐化堕落,不思进取,因此才动作缓慢?

  哪怕是写下巨著《南明史》的史学大家顾诚,也有些“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认为大顺军“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不考虑道路弯绕曲折,从北京到山海关的直线距离就达到300公里,约合600华里。而“腐化堕落”、“动作迟缓”的农民军带着数万步骑,按照某些说法甚至规模达到了“二十万大军”,耗费了八天时间跨越600华里抵达山海关。由此可知,农民军的平均每日行军达到了75华里。

  况且,农民军并不是简单的步兵骑兵混合,还拖着大炮!无论是攻打山海关,还是在随后的与清军的大战中,顺军的大炮都表现不错。据清方史料《八旗通志》记载,在一片石之战中,镶红旗满洲副都统萨苏喀等许多八旗军官都“中火炮死”。那么,农民军的每日75华里行军速度究竟是快是慢呢?

  我们不妨做个对比,凯撒时期训练有素、威名赫赫的罗马军团。每天的正常行军距离也不过22—27千米,约合44-54华里。“堕落”的农民军的行军速度竟达到了罗马军团的140%!从长远来看,红军在四渡赤水后,于乌江至金沙江一带,每日平均行军距离也在75华里左右,只不过相对于大顺农民军,红军所面临的路况更严峻,遭遇的战斗更多,维持强行军的时间更长。但也足以证明,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的行军速度并无问题,根本不是一支腐化无能的军队能达到的水平。

  若按顾老的要求,大顺军应该“五天”抵达山海关,约合每天行军120华里。也就是说,大顺军需要在拖着大炮和铠甲、辎重的情况下,行军速度达到罗马军团的200%,红军平均行军速度的160%,才不算“太慢”、“太迟”!要知道,蒙古西征时在东欧平原上的爆发进攻速度,也不过短期内日均一百数十里的水平。若要求大顺军在行军问题上“不腐朽”,那农民军就得拽着大炮,跑得几乎和蒙古骑兵一样快!

  与同次战役的清军对比,农民军的行军速度也毫不逊色。山海关之战前夕,四月十六日至二十日,清军每日行军速度也不过是60至80里。哪怕算上接到吴三桂求援后,清军抛弃汉军步兵和辎重部队展开的一昼夜骑兵强行军200里。清军骑兵的平均速度也不过每天105华里,也远不及顾老等史学家对农民军的步骑混合部队的行军要求,每日跑120里!

  《孙子兵法》有云,“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大顺军真按顾诚的计划,连续五天强行军,日均行军120里,又怎么避免掉队、死亡,抛弃大炮、辎重的问题,又怎么进攻山海关坚城呢?恐怕根本等不到清军抵达,农民军就会被以逸待劳的吴三桂击败了。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奇怪,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小时能走4-5公里,每天就算只走8小时,也能达到日行八十里。怎么古代精锐军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呢?

  殊不知,任何一支古代军队都不可能会“缩骨术”,将数万大军凝缩到一个点来行动。而哪怕是《全面战争》这样的战争游戏,也很难模拟整支军团的行动模式,仍旧是让整支军团变成“一个可以整体行动的点”,因此对现代人理解古代行军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支古代军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道路机动,而不可能完全展开,保持宽敞的正面行军。对步兵和拖着粮食、被服,负责修筑营盘、工程器械的辎重队来说,前者的队形必然被各种自然或人为的障碍。如土坡、土沟、灌木、泥洼、田垦割裂的不成样子,大大拖慢速度,而后者可能陷进去就出不来了。

  就算是骑兵,也很难长时间脱离道路行动。否则马蹄很容易被旷野上尖利的石头和植被割裂,造成不必要的感染,进而导致马匹失去战斗力。但古代也不可能有现代这般宽敞平坦的道路,许多乡野道路十分狭窄,人多一点,并肩就能填满路面,几千人的队伍就只能拉成一字长蛇才能形成行军队形。再加上每个兵士间还有间距,队与队之间也有间隔,既因为人本身要占地,也避免出现不留空隙,前后相连,导致遇到紧急情况,后队毫无反应空间的危机。同样几万人也不可能挤在一处营寨里休息,也不能同时出发,前后必然有时间间隔。

  假设不考虑任何其他状况,一条道路能满足四人并排行走,每排前后间隔一米,自身占地一米。一支万人军团再分作十支千人队,每支千人队就能占据500米的道路长度,大部队则能前后相距5公里!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步行一小时的距离。再设想每千人队只保持十分钟的出发间隔,则第一个千人队开始行军,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才轮到后卫部队出发。这还是十分紧凑,十分理想,不考虑任何突发状况,不考虑搜集补给的时间需求和军队素质的状况。倘若军队规模更大,达到数万规模。如果不按多条道路前进,全部挤在一处,就能出现先锋与后卫的距离达到数十里,先锋早上动身,后卫可能中午才能拔营的“盛况”。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根本不可能成日行军。绝无可能从白天走到晚上,例如罗马军团每天行军时间就是从黎明走到中午,大约7个小时,不然没法留有足够的时间安营扎寨。

  按素来擅长土工作业的罗马军水平,一个营盘也要修筑三至五小时。如果大军的前锋部队为了追求行军距离,从早出发,走到晚上,才开始修筑营垒。且不说先锋自身过夜的营地能否建好,与他们相隔几小时、十几里路程外的后卫部队难道能在赶着夜路,饿着肚子,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安营扎寨吗?因此,古代军队根本拿不出那么多时间来行军,每日的行军距离又怎么可能长,行军速度又能快到哪里去呢?

  当然,在古代战争行军问题上犯错的不止顾老一人,许多人都是以当代的技术水平,甚至是少数人的每日行军速度去估测整支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比如风靡全球的奇幻大作《冰与火之歌》中曾有这样的描写,“从阿斯塔波到渊凯约有一百里格。佣兵团有马,急行军六天就能到渊凯,按通常行军速度也只需八天;老吉斯派的几个军团由于是步行,要多花一半的时间。”

  按一里格约合4.8公里,《冰与火之歌》奴隶湾之战中的佣兵团居然觉得他们的急行军速度能达到每日一百六十里的水平,远超蒙古骑兵!而佣兵们的所谓“正常”速度也达到了每日一百二十里,与蒙古骑兵大致相当。哪怕是老吉斯的纯步兵军团也能每日行军八十里,完全压制了罗马军团。对此,笔者也只能说“奇幻世界的事情,你们不要搞得太过清楚。”但也没必要再抛弃现实状况,去指摘一些古代军队“动作太慢”了。

上一篇:秦始皇平定百... 下一篇:萧何献计杀韩...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