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了2000年的末代皇帝,诸葛亮都要踩一脚,可他不比崇祯差

首页 > 历史

被黑了2000年的末代皇帝,诸葛亮都要踩一脚,可他不比崇祯差

来源:我行车行 发布时间:2022-05-26 14:30

  【导读】“得国正者,唯汉与明”。这是很多人都认同的一句话,但同时也得说,相比于汉朝,明朝末期的崩溃会被更多人同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皇帝,他不是一位昏君,相反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大明,可惜面对如天塌一般困局,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大明在他手上走向覆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历史之中,还有一位末代皇帝,面对的困局丝毫不弱于崇祯,他却挺了过来。

  本文要说的人物就是大汉朝最后一位实权皇帝,汉灵帝。提起这位皇帝,估计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这不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嘛,诸葛亮还说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摆明了说他就是昏君。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不管是不是昏君,总得有点说法吧。个人认为,历史更像一条线,绝非一个点,狠抓某一个点,去谈论历史人物,很难做出中肯的评价,反而会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其实细看史书,会发现汉灵帝与崇祯皇帝有着神奇的相似之处,例如:都是前一任皇帝无子,然后“兄终弟及”,都是年幼继位,都通过剿灭强势宦官,获得实权,都曾面对可怕天灾,国内都有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王朝末世的最后一任实权皇帝。总之,历史的神奇之处,当真是不可捉摸。

  第一,汉末的权利集团

  作为汉朝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皇帝,宦官,外戚,这三方势力一直是巩固皇权的三角关系,皇帝执掌皇权,宦官和外戚则依附皇权,凭借这种关系,大部分时间基本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以及中央的权威。第四方势力则是官僚集团,或者说是士族集团,相对的,这个阶层并不喜欢皇权强盛,因为他们忠于的是政权,一个维护他们利益的政权,只要政权存在,不论谁当皇帝,他们总能从中得利。

  第二,史书刻画

  汉灵帝在史书上的确是一副“昏君”形象,史官着重描写了他私德有亏,卖官鬻爵,任用宦官之类的,就连我们的诸葛武侯也在《出师表》言明: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导致后汉倾颓,还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感叹。但同时也得说,自古以来,在文官士人集团眼中,除了自己就没好人,宦官乱政是坏蛋,外戚掌权是坏蛋,皇帝昏庸是坏蛋。什么是小人?什么是贤臣?不能你一个人说嘛。

  第三,摆事实,讲道理!汉灵帝的三大难题

  年少亲政后的汉灵帝,面临三个大问题:一,傀儡上位,帝位不稳;二,地方叛乱,内忧外患;三,财政枯竭,朝政倾颓。这三个都是大问题,哪个解决不好,都会造成大乱子。事实上,这些问题对比崇祯皇帝,何其相似。

  第一个问题:帝位不稳

  公元168年,12岁汉灵帝岁当上皇帝。就在当年,扶持他的外戚窦武就被以王甫曹节为首的宦官击杀了,自此就是宦官掌权,权倾天下。《资治通鉴》曾有记载:王甫、曹节等奸虐弄权,扇动内外,太尉段颎阿附之。节、甫父兄子弟为卿、校、牧、守、令、长者布满天下。大意就是宦官掌权,太尉段颎(封侯的大汉名将)依附他们,其亲信遍布天下。以现实情况来说,不管是公卿大臣还是掌权宦官都不会把12岁的小孩当回事,汉朝废幼帝也是时有发生的。在177年,王甫还联合其他宦官,构陷汉灵帝第一任皇后宋氏,使其死于暴室。由此推测,此时的灵帝很可能还未掌握实权。

  直到179年,大权在握的王甫,突然被杀,一众党羽迅速被扑灭,史书给的理由是他指使门生贪污而被人举报!这就稀奇了,对于大宦官而言,贪污是问题吗?不贪污才奇怪吧,这个理由摆明了是避重就轻。扑灭一个权臣的势力,是需要周密部署以及准备时间的,尤其是权力不大的小皇帝。王甫是桓灵二帝时期的大宦官,由他主导铲除了窦武的外戚集团,说是宦官领袖一点不过分,史书上却轻描淡写,说杀就杀了。此外,当时的宦官曹节张让,都在《后汉书》入了列传,作为“大佬”的王甫却被除名,剿灭过程也一笔带过,奇哉怪也。

  事出反常必有妖,史书虽无明确记载,但总有一些异乎寻常的事件,可推测一二,那汉灵帝有没有反常举动呢?当然!据史书记载,汉灵帝登基之前,在民间生活贫苦,可这位出身相对“贫苦”的汉灵帝,却酷爱辞、赋、书、画、乐。曾拜杨赐为师,召大儒蔡邕组织人力校验儒家经典;刻“熹平石经”供天下儒生参考,又召擅辞赋书法者者入宫切磋,音律书画,不一而足。这哪里是贫苦出身的人爱干的事,分明艺术熏陶的官二代嘛。

  有问题吗?应该是有的,就在178年,铲除王甫的前一年,汉灵帝以研究文学艺术为名,成立“鸿都门学”。据《资治通鉴》记载:置鸿都门学,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有封侯、赐爵。离奇吧,这里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当官,还可以当高官,这就绕过了朝廷制度的束缚,意味着汉灵帝有了自己培养的亲信势力。

  事实上,揭发王甫门生贪污的人就是杨彪,是杨赐(帝师)的儿子。同时负责剿灭王甫的酷吏阳球,也是在179年,火速提拔为司隶校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剿灭权臣的活动。王甫死后,汉灵帝马上开始布置自己的势力。180年,立何氏为皇后,召其兄弟何进何苗入朝为官,而后,封其母为舞阳君,又提拔新一批宦官,即所谓的“十常侍”。这样一来,新的外戚势力及宦官势力再次成型,皇权再次稳固。

  第二个问题:地方叛乱,内忧外患

  在汉灵帝时期,天灾人祸,多的可怕。旱灾,水灾,蝗灾,瘟疫,接连不断,在史书之中,几乎随处可见,规模大的加起来有十几次。曹操曾有诗言:“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史书以“大疫”的口吻叙述瘟疫的,就有四次之多,张角以“符水”驱瘟疫的方法,聚集百万黄巾,其严重情况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地震频发,灵帝一朝有记录的地震就有六次之多。

  至于“人祸”就更多了,这么说吧,自汉灵帝登基以来,168年到181年,鲜卑入侵汉朝边境就没停过,基本每年都来,汉军出兵,双方各有胜负。原因就是鲜卑出了个强人檀石槐,此人统一了鲜卑,并不断扩张,一直到公元181年病死,鲜卑再次分裂,才停止入侵。除此之外,国内还有江夏蛮叛,九江蛮叛,丹阳山越贼叛,益州郡夷叛,合浦、交阯乌浒蛮叛,巴郡板楯蛮叛,武陵蛮叛等等,另外还有北宫伯玉和韩遂在内的羌人叛乱,曾拥兵十万,一度打到三辅地区,这已经快到关中了。好吧,还有好多没提呢,起码没提致命一击的百万黄巾之乱呢,心疼大汉三秒钟。

  结果呢,这些问题在汉灵帝在位期间,基本都被镇压下来,这相当于挑战了地狱模式吧。诸葛亮那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真的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这种规模的天灾人祸,自古少见,对比崇祯面对的天灾及兵乱,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汉军强大以外,汉灵帝的执政能力值得一提。在汉末这一批镇压叛乱的武将当中,基本上做到了人尽其才,如卢植、皇甫嵩、朱儁,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接替的董卓,也称得上西凉名将,曹操孙坚等也是后起之秀。对于出现的定海神针般的军神皇甫嵩,灵帝给与了充足的信任,隶属于中央的“三河骑士,五军校尉”是最精锐的禁卫军,交其全权指挥。

  据《后汉书》记载: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所有关键的战事,也没有所谓的宦官乱权,奸臣作乱等问题,后勤方面也没有出现大的乱子。对于地方上规模相对不大的叛乱,大胆放权给刺史及地方官吏,命其统领地方军剿灭匪贼,及时扑灭零散的反叛势力。总之,在灵帝时期,朝廷基本能控制大局,多的数不清的问题,暂时都被压制下去。

  第三个问题:财政枯竭,朝政倾颓

  针对汉灵帝最大的槽点就是卖官敛财了,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朝廷没钱,你说怎么办,崇祯皇帝急的一脑袋汗,也没啥像样的办法 。汉末中央财政没钱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桓帝时期就没钱了。据史书记载:延熹四年(161年),七月,朝廷财政困难,百官减俸,借王侯半租,卖关内侯以下官爵。

  史书的话很明白,朝廷早就没钱了,为解决钱的问题,早就开始卖官了。事实上,古代卖官真不是啥新鲜事,秦始皇卖过官,汉武帝卖过官,汉朝其他皇帝也有卖过的,明码标价。如《后汉书》记载:武帝元朔年间,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再到后代王朝,卖官改称捐官,本质都是一样的,自古都没停过。

  真要算起来,卖官的皇帝没有一百个也有八十个。有统计表明,康熙皇帝在平“三藩”过程中,为补充军费,三年时间卖出超过500个知县的官位。唯一区别就是只有汉灵帝卖官被狠狠攻击了,当做昏君的证据。当然汉灵帝卖官确实有点狠,啥官都卖,小官能卖,三公九卿这种高官也卖。大臣立功升官了,也要掏钱买,不仅卖得多,还卖的贵,从几百金,到几千金的都有。汉朝一金约为一万钱,汉文帝时期,十金约为中等农民家庭的全部财产。

  对于汉灵帝卖官“贪钱”的行为,不少人解释为“穷怕了”,穷到心理扭曲了,未免有些片面了,好歹是一代帝王,哪有那么简单的。所谓凡事无绝对,大家不要一听皇帝卖官,就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卖官肯定有弊端,但那么多皇帝都卖官,肯定有原因的。卖官虽不是正道,但在皇朝末期,不失为一种的救急方法。

  宦官蹇硕剧照

  首先,汉朝没有科举,没有考试做官的制度,能当官的都是世家子弟之间的推选,极少数人也能靠军功上位,但不影响大局。因此,皇帝卖不卖官,能当官的都是那特定的一拨人,也是最有钱的一拨人。如此一来,对于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一开始你就没资格。其次,汉末的官僚腐败是出了名的,哪个人当官不得给上级送礼,大臣们收贿受贿,本质上这也是卖官。大臣受贿都进了私人腰包,这是拿国家权力为私人谋利,比皇帝卖官也强不到哪去。

  不少历史资料及推测都说,汉灵帝收的钱都进入私人腰包了,肆意挥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有避重就轻之嫌。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打仗就是烧钱,古往今来皆是如此,穷兵黩武这个成语,人人皆知。以汉末高强度的连番战事,加上层出不穷的天灾,这都是需要巨额钱财来解决的。军饷,粮草,抚恤,奖赏,治灾,安抚,哪一个都数目惊人,若是汉灵帝不支援国库,要撑下来,基本不可能。

  财政崩溃的恶果,大家对比后世的崇祯皇帝就知道,因为他拿不出钱来,灾民遍地无法治理,士兵打仗饿着肚子,更别提军饷了,结果几波农民军就能打进皇城。要说兵乱的规模,明末李自成等人,未必比得上汉末百万黄巾军及大规模的羌胡叛乱,退一步说,双方也是伯仲之间,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很能说明问题。最后,王朝末期的官僚集团也是施政的一大阻碍,办一件事经过一系列官员插手,这也称冗官。若以正常的手段收税,募集资金,不知肥了多少官员,还未必能收到手里。反而汉灵帝直接找官员要钱,避开朝廷臃肿的机构,还能解决火烧眉毛的问题,也算是一种巧妙的手段。

  归纳总结

  对比汉明两朝的末代皇帝,其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仔细说来,汉灵帝处理的结局可能要比崇祯强上几分,然而却是一个评价偏正面,另一个基本都是负面。诚然,史书中的确记载了汉灵帝的一些荒诞行为,类似于斗鸡遛狗,宫女扮商贾这些奇葩行径,但这些似乎不该是评价帝王的重要因素,起码不该忽略政治作为。不得不说,有时候的历史评价有失偏颇。历史的记载者,从来就是有主观性的,历史的评价者更有主观性。阶层不同,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掌握舆论权的士族集团,他们的喜恶倾向很大程度上被刻画在史书之中,可能是真相,但更可能不是全部的真相。

  纵观汉灵帝执政生涯,称不上仁义之君,也担不起明君的称号,但说一句有为之君,应该不算过分。少年执政的帝王,能在一片混乱局面之中,保证国家的整体稳定,实在不易,换个人上去真未必做得到。但很可惜,太多的“传言”重点关注的却是他的“黑历史”,并夸张放大,甚至没有凭据“创造”的历史,也被当做史料口口相传,实在让人无奈。

上一篇:赵云有多牛?... 下一篇:宋朝公主嫁人...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