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回族人大多数姓马?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页 > 奇闻

为什么回族人大多数姓马?其实原因很简单

来源:麦味myway 发布时间:2024-05-07 12:21

  【导读】回族人多姓马,因元朝时马姓为官僚贵族,回族祖先受其影响。

  "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都是沙、喇、哈",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描绘了回族人民的特色。作为中国人口数量排名第三的少数民族,回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而说到姓氏起源,回族中的马姓更是有着特别的故事。"十个回回九个马",这句话的流传并非偶然,因为马姓是回族中最大的姓氏,几乎遍布于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回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等外移人种,他们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大相径庭。那么,回民中为何独以马姓为统一的姓呢?

  这需要从回族人早期寻找姓氏的故事开始探寻。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每五百年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变迁,而姓氏的变化则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夏商周到五代十国,再到唐宋盛世,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大飞跃,其中蛮夷归附中原的时刻尤为辉煌。

  从五代十国的分裂到汉唐的开疆拓土,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局面,最终在明清时期,成为亚洲的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汉族祖先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

  历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这包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和文化差异等。

  在古代,外来者和未被征服的外族人被看作是无法驯化的“野蛮人”。但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各民族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改称他们为“少数民族”,并且汉族人也开始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

  其中,就包括了人口众多的“回回人”族群。

  回族人的民族文化在唐代开始逐渐清晰起来,此前汉族人往往将回鹘、阿拉伯、波斯、色目等民族统称为“回回人”。

  最初,回回人的名字比较冗长,经名就是他们的姓氏,用来标明宗族和身份。回回人的经名中,男性最常见的名字来自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古兰经》的地位相当于佛教的《金刚经》或基督教的《圣经》,因此,回族人中男性经名最常见的就是穆罕默德,其次还有一些其他先圣的名字。

  回回女性的名字多源自圣母或圣妻之名,但在这个环境下,他们既要坚守伊斯兰教义,又要在中华大地上长久生活,宗教信仰和语言成为了沟通的必要手段。

  而即使不识字,他们也要在与汉族人的交往中使用对方的称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石,统一最初源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不过,元朝的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对宽容。

  由于回回人的姓名复杂拗口,汉族人难以正确发音和书写,最初大家给他们起了发音类似穆罕默德的名字,如"马哈麻、马哈默、马哈迈德"等。

  在中国人看来,这些叫穆罕默德的人,就像少林寺下山的僧人都叫释迦摩尼,是类似的起名方式。回回人在签订契约或在文书上签字时,主要还是依赖于他们的长相来辨认。

  由于不会当地语言,与汉民打交道时回回人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中国商人的音译,最初的回回人姓氏为马。那些名字近似于穆罕默德的经名除外,如摩诃末、买买提等,他们的姓氏也都改为马。

  这种音译方式在回回人中受到了欢迎,因为它不仅方便书写,而且在发音上也更加优美。这次由名生姓的文化演变,可以说是回回族融入汉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姓在回民中逐渐普及,甚至影响了后来加入回族的一些新族民。

  在历经音译各回族人姓马的历史后,元代后期,回族人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支新民族。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回回人,在向明朝过渡的过程中,改为了马姓。

  其中,元代著名诗人马易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他的汉族名字外,他还有一个名字叫“遒贤”,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有一个名字叫纳新。

  在他们的民族葛逻禄族人的意识里,这些姓或名其实都相当于马的后代,因为葛逻禄可译为合鲁,原本就是“马”的意思。

  在回族人的姓氏中,有一种常见的改姓方式就是直接取字。例如,那些后来加入到回族人中,名字中带有“马速忽”、“马哈麻”、“马合沙”等字样的外国商人,他们会直接将“马”字作为姓氏,完成姓名的汉化过程。

  从历史上看,回族中的“马”姓最初主要源于音译、意译和直接取字等方法。而到了明朝初年,回回人的改姓被正式列入了政治议程。

  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了统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发布了针对姓氏的强制性政令,明确禁止回族人使用回族祖先留传下来的胡姓名以及胡语言。

  不论身份如何,回族人必须有一个汉姓。除了传统的回族姓马,还有两个原因是改姓马的:一是朝廷官员以官职名改为马姓,如元代文学家马伯庸;二是皇帝亲自赐姓,如明代初期来自鲁密国的受聘人士马德路丁。

  这些回族人的后代都改姓为马,无论他们在朝廷的官职,还是他们选择留在中国的决定,都成为了他们改姓的重要原因。

  马姓是中国常见的第13大姓,它在汉族历史中的发展与回族取姓有共同的规律。最初的“马適、马史、马干”等中原姓氏,是在两个姓氏合并后只保留马姓。

  即使回族穆斯林后来改姓为汉族的马姓,他们的文化血缘仍然保留,不容置疑,值得我们尊重。

  明代后期,回族族民的规模有所扩大。一部分瓦剌族众在归顺大明后,也被吸纳为回族成员,他们再次接受了明朝皇帝的封赐和赐姓。

  除了瓦剌人,还有许多来自丝绸之路的阿拉伯人,他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入赘方式,成为了中国的新移民女婿,并随着先前的穆罕默德们改姓为马。

  这些举措使得回族在西北等地的马姓后人越来越多,他们以此来表明自己在中国的身份和族民地位。

  据数据显示,到21世纪初,中国的回族人中至少有30%姓马,而且在中国所有的马姓人口中,至少有一半是回族人。

  这就使得“十个回族人中有九个姓马”这一说法变得非常普遍。那么,回族马姓还有其他的传承吗?

  公元14世纪80年代,朱元璋作为回族的荣誉传人,亲自御驾出征,一路在满布戈壁和草原的边境展示大明的战果神威。

  他的刀下,屡屡见血,杀得兴奋。所到之处,各国归降之士纷纷迅速降服,稍微慢了只怕便会成为他的刀下之鬼。在这段征战之旅中,朱元璋在西南边境无意中捡到了一个色目人留下的小孩子。

  他被这个孩子的聪慧灵秀所吸引,见他临危不惧,气度不凡,心生怜悯,于是将他带回了皇宫。不久之后,朱元璋又赐给这个孩子当了御前的太监。

  三保太监,原是被汉化的异族人,有个小名叫三保。一次,朱元璋发现他即使被去势,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冷静和勇敢,于是格外欣赏他,让他得到了燕王朱棣的宠爱。

  燕王不仅让三保有出宫的自由,还允许他学习武艺和读书,三保因此逐渐成为了燕王的心腹。

  原本太监只要不出政治错误,就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这名叫做三保的太监与众不同,他赶上了靖难之役,后来在朱棣篡位成功后据说立了大功,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官运亨通,还成为了游览西洋的大使,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由来。

  郑和,这个名字被皇家赐予,他的原名是马三保。因为这个马姓,他赢得了朱元璋的深深宠爱和赞赏,后来又因为立功,再次受到重用。

  尽管他身患隐疾,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凌云壮志。他的后人一直以马姓为荣,以郑姓为尊,这使得马姓回族人有了更多将马姓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动力。

  作为回族人的杰出代表,郑和不仅开辟了一条著名的海上交通航道,接受了各国使臣的朝拜和供奉,还是我国清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时期的真实历史见证。

  在清朝末期,尽管回族已经基本融入了汉族文化,但他们除了使用马姓外,还有许多常见的汉族大姓,如王、丁、金、张等。

  尽管马姓不是回族的主姓,但撒姓和哈姓在如今的回族中占据第二和第三的位置。比如我们熟知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他的姓氏就是源于回族的撒都了、撒里蛮、撒特迷失等多字复姓,包括哈姓在内,这些姓氏都体现了回族这一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传承。

  最后要强调的是,马姓并非汉族和回族的专属,而是包括蒙古族、藏族、土族等在内的十多个中国少数民族的共同姓氏。

  例如,蒙古族的马氏、马卡氏,土族的马希江等。这些现象足以证明,马作为古代少数民族最亲密的伙伴,既能参与战斗,也能担负运输和负重的任务,对于这些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对马的感情一直都是非常深厚的。

  华夏族的姓氏史,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见证。回族的改姓历程,更是这一史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姓氏的起源,不仅能追溯其历史地位,更能揭示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各民族的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才得以实现,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共享各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时刻的原因。

上一篇:贵州富豪花费... 下一篇:库克: 中国是...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