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万千气象看上海|宝山“机器人总动员”:让机器人造机器人

首页 > 科技

寻找中国经济新动能·万千气象看上海|宝山“机器人总动员”:让机器人造机器人

来源:读职场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

记者 方卓然编辑 彭朋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冠名的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271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占园区总量的80%以上。

如今,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这幕科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产业园内,无数工业机器人刚刚走下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的流水线,又来到世界各地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帮助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前身为顾村工业园区,彼时工业园区以物流仓储、初级加工、钢材堆场为主业。随着区域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园区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引进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企业,首次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

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申报成功,进一步确立了园区新的主导产业;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并先后被授牌为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2023年,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切,都是以“存量盘活”提质增效为前提。

近些年,产业园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刘宏透露,“比如,我们通过收回闲置土地、股权收购,整体租赁,与企业合作开发、空间置换、鼓励企业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始系统性发展。”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入驻宝山,全部都是通过盘活原有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所实现的。”

刘宏表示,近两年,随着园区的不断集聚发展,德国赛赫智能、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鑫燕隆、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汽车产业互联网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均已落户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众多代表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

上游产业涉及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下游产业主要包括销售贸易,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

“各有所长的中小企业能围绕龙头定向布局核心零部件等细分赛道,形成大鱼引领、小鱼活跃的创新共生关系。”刘宏对于布局产业链这样理解与阐述。

发那科就是产业园中典型的中游企业。刘宏表示,发那科生产的机械臂需经下游企业加工后,再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这一系列的活动,甚至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

发那科自动生产线。图片来源:发那科

在发那科南侧1公里,在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展厅里,头顶3d智能相机、装载着发那科机械手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对形状不规则的大小零件进行分拣、码垛;几步之外,工业机器人正移动机械手臂,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

这些全自动智慧生产场景不仅出现在视比特的展厅中,同时也真实发生在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重工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产线上。

视比特是一家深度融合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3D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手眼协同融合、产线级机器人协同、工厂级智能规划与调度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以实现视觉识别和判断,助力机器人感知世界。”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兴表示,视觉产品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可发挥定位、识别、测量、检测等功能。

2022年8月,总部位于湖南的视比特机器人选择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立研发总部。

“落户在宝山,看中的就是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丰富性。”赵荣兴介绍说,无论是设备采买,还是沟通合作,不出园区便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落地宝山还能补充宝山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摄影:方卓然

不久前,视比特被一家国产电动汽车新势力指定为视觉引导焊接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之一。除了视比特,共同参与研发的,还有同样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伏能士和发那科。

伏能士是全球智能焊接龙头企业,发那科负责提供机械手臂,视比特负责在产品上装上“智慧”的眼睛。

技术过硬是选择几家企业共同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处在同一园区则是一个巧合。赵荣兴认为,在一个园区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研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对方的企业一起当面探讨。

当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场景是物流、上下料、分拣等环节,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量空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视觉是工业自动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传感器,现在国内的自动化已经开始向柔性自动化转变。赵荣兴表示,所谓柔性的场景一般属于离散型制造,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产线能看见,决策才能判断,视觉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

赵荣兴表示,视觉发展其实不局限某几个领域,它可以用在所有工业自动化领域。不管是食品、化工3C、半导体、新能源,还有其他领域,都会用到视觉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比较激烈,未来视比特还将在船舶等行业发力。”赵荣兴表示,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协作,推动3d视觉技术与“数字孪生+云原生”工业智能软件平台的市场化。

赵荣兴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消费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和人类一样通过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希望能通过ai视觉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去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分拣流水线。摄影:方卓然

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刘宏举例说,机器人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其实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也正在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等,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宏举例说,以发那科为例,在园区竭力撮合下,与上海大学跨界合作完成“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课题,巧借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流水线上的裉节堵点。

同时,在新一轮规划调整契机下,园区还挖出不少产业新空间。结合该区域几个产业“城中村”改造、联东U谷机器人创新港“工业上楼”项目等,园区预计新增23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发展空间实现“倍增”。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如何将AIGC与机器人实体更好地结合,瞄准下一个“颠覆式创新”,打造特色鲜明、能级跃升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机器人园区面临的新考验。

这需要重点布局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刘宏说,“譬如,对于时下正热的人形机器人,算法、视觉系统、感知系统等均是需抢抓布局的重要环节。”

刘宏透露,未来,园区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海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城市,这一数字已达每万人383台。

业内常有这样一句话,“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宝山。”

2023年,以制造业见长的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想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助力。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也正式发布《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区将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 " 一核两园 " 集聚发展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宝山区经委副主任曹静解读说,宝山区将按照“两个面向”总体谋划,即面向未来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面向当下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的目标是:到2026年,新增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实现目标的重点在于,宝山要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覆盖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产业投资等全生命周期。”曹静认为,接下来宝山应该继续做优做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其中关键就在于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创新应用场景协作。比如,要让发那科、视比特等企业“牵手”的故事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记者 方卓然编辑 彭朋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冠名的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271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占园区总量的80%以上。

如今,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这幕科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产业园内,无数工业机器人刚刚走下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的流水线,又来到世界各地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帮助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前身为顾村工业园区,彼时工业园区以物流仓储、初级加工、钢材堆场为主业。随着区域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园区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引进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企业,首次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

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申报成功,进一步确立了园区新的主导产业;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并先后被授牌为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2023年,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切,都是以“存量盘活”提质增效为前提。

近些年,产业园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刘宏透露,“比如,我们通过收回闲置土地、股权收购,整体租赁,与企业合作开发、空间置换、鼓励企业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始系统性发展。”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入驻宝山,全部都是通过盘活原有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所实现的。”

刘宏表示,近两年,随着园区的不断集聚发展,德国赛赫智能、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鑫燕隆、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汽车产业互联网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均已落户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众多代表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

上游产业涉及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下游产业主要包括销售贸易,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

“各有所长的中小企业能围绕龙头定向布局核心零部件等细分赛道,形成大鱼引领、小鱼活跃的创新共生关系。”刘宏对于布局产业链这样理解与阐述。

发那科就是产业园中典型的中游企业。刘宏表示,发那科生产的机械臂需经下游企业加工后,再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这一系列的活动,甚至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

发那科自动生产线。图片来源:发那科

在发那科南侧1公里,在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展厅里,头顶3d智能相机、装载着发那科机械手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对形状不规则的大小零件进行分拣、码垛;几步之外,工业机器人正移动机械手臂,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

这些全自动智慧生产场景不仅出现在视比特的展厅中,同时也真实发生在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重工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产线上。

视比特是一家深度融合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3D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手眼协同融合、产线级机器人协同、工厂级智能规划与调度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以实现视觉识别和判断,助力机器人感知世界。”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兴表示,视觉产品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可发挥定位、识别、测量、检测等功能。

2022年8月,总部位于湖南的视比特机器人选择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立研发总部。

“落户在宝山,看中的就是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丰富性。”赵荣兴介绍说,无论是设备采买,还是沟通合作,不出园区便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落地宝山还能补充宝山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摄影:方卓然

不久前,视比特被一家国产电动汽车新势力指定为视觉引导焊接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之一。除了视比特,共同参与研发的,还有同样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伏能士和发那科。

伏能士是全球智能焊接龙头企业,发那科负责提供机械手臂,视比特负责在产品上装上“智慧”的眼睛。

技术过硬是选择几家企业共同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处在同一园区则是一个巧合。赵荣兴认为,在一个园区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研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对方的企业一起当面探讨。

当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场景是物流、上下料、分拣等环节,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量空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视觉是工业自动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传感器,现在国内的自动化已经开始向柔性自动化转变。赵荣兴表示,所谓柔性的场景一般属于离散型制造,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产线能看见,决策才能判断,视觉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

赵荣兴表示,视觉发展其实不局限某几个领域,它可以用在所有工业自动化领域。不管是食品、化工3C、半导体、新能源,还有其他领域,都会用到视觉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比较激烈,未来视比特还将在船舶等行业发力。”赵荣兴表示,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协作,推动3d视觉技术与“数字孪生+云原生”工业智能软件平台的市场化。

赵荣兴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消费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和人类一样通过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希望能通过ai视觉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去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分拣流水线。摄影:方卓然

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刘宏举例说,机器人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其实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也正在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等,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宏举例说,以发那科为例,在园区竭力撮合下,与上海大学跨界合作完成“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课题,巧借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流水线上的裉节堵点。

同时,在新一轮规划调整契机下,园区还挖出不少产业新空间。结合该区域几个产业“城中村”改造、联东U谷机器人创新港“工业上楼”项目等,园区预计新增23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发展空间实现“倍增”。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如何将AIGC与机器人实体更好地结合,瞄准下一个“颠覆式创新”,打造特色鲜明、能级跃升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机器人园区面临的新考验。

这需要重点布局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刘宏说,“譬如,对于时下正热的人形机器人,算法、视觉系统、感知系统等均是需抢抓布局的重要环节。”

刘宏透露,未来,园区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海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城市,这一数字已达每万人383台。

业内常有这样一句话,“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宝山。”

2023年,以制造业见长的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想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助力。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也正式发布《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区将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 " 一核两园 " 集聚发展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宝山区经委副主任曹静解读说,宝山区将按照“两个面向”总体谋划,即面向未来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面向当下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的目标是:到2026年,新增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实现目标的重点在于,宝山要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覆盖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产业投资等全生命周期。”曹静认为,接下来宝山应该继续做优做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其中关键就在于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创新应用场景协作。比如,要让发那科、视比特等企业“牵手”的故事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记者 方卓然编辑 彭朋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冠名的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271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占园区总量的80%以上。

如今,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这幕科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产业园内,无数工业机器人刚刚走下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的流水线,又来到世界各地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帮助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前身为顾村工业园区,彼时工业园区以物流仓储、初级加工、钢材堆场为主业。随着区域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园区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引进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企业,首次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

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申报成功,进一步确立了园区新的主导产业;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并先后被授牌为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2023年,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切,都是以“存量盘活”提质增效为前提。

近些年,产业园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刘宏透露,“比如,我们通过收回闲置土地、股权收购,整体租赁,与企业合作开发、空间置换、鼓励企业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始系统性发展。”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入驻宝山,全部都是通过盘活原有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所实现的。”

刘宏表示,近两年,随着园区的不断集聚发展,德国赛赫智能、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鑫燕隆、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汽车产业互联网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均已落户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众多代表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

上游产业涉及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下游产业主要包括销售贸易,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

“各有所长的中小企业能围绕龙头定向布局核心零部件等细分赛道,形成大鱼引领、小鱼活跃的创新共生关系。”刘宏对于布局产业链这样理解与阐述。

发那科就是产业园中典型的中游企业。刘宏表示,发那科生产的机械臂需经下游企业加工后,再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这一系列的活动,甚至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

发那科自动生产线。图片来源:发那科

在发那科南侧1公里,在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展厅里,头顶3d智能相机、装载着发那科机械手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对形状不规则的大小零件进行分拣、码垛;几步之外,工业机器人正移动机械手臂,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

这些全自动智慧生产场景不仅出现在视比特的展厅中,同时也真实发生在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重工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产线上。

视比特是一家深度融合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3D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手眼协同融合、产线级机器人协同、工厂级智能规划与调度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以实现视觉识别和判断,助力机器人感知世界。”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兴表示,视觉产品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可发挥定位、识别、测量、检测等功能。

2022年8月,总部位于湖南的视比特机器人选择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立研发总部。

“落户在宝山,看中的就是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丰富性。”赵荣兴介绍说,无论是设备采买,还是沟通合作,不出园区便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落地宝山还能补充宝山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摄影:方卓然

不久前,视比特被一家国产电动汽车新势力指定为视觉引导焊接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之一。除了视比特,共同参与研发的,还有同样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伏能士和发那科。

伏能士是全球智能焊接龙头企业,发那科负责提供机械手臂,视比特负责在产品上装上“智慧”的眼睛。

技术过硬是选择几家企业共同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处在同一园区则是一个巧合。赵荣兴认为,在一个园区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研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对方的企业一起当面探讨。

当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场景是物流、上下料、分拣等环节,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量空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视觉是工业自动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传感器,现在国内的自动化已经开始向柔性自动化转变。赵荣兴表示,所谓柔性的场景一般属于离散型制造,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产线能看见,决策才能判断,视觉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

赵荣兴表示,视觉发展其实不局限某几个领域,它可以用在所有工业自动化领域。不管是食品、化工3C、半导体、新能源,还有其他领域,都会用到视觉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比较激烈,未来视比特还将在船舶等行业发力。”赵荣兴表示,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协作,推动3d视觉技术与“数字孪生+云原生”工业智能软件平台的市场化。

赵荣兴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消费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和人类一样通过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希望能通过ai视觉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去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分拣流水线。摄影:方卓然

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刘宏举例说,机器人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其实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也正在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等,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宏举例说,以发那科为例,在园区竭力撮合下,与上海大学跨界合作完成“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课题,巧借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流水线上的裉节堵点。

同时,在新一轮规划调整契机下,园区还挖出不少产业新空间。结合该区域几个产业“城中村”改造、联东U谷机器人创新港“工业上楼”项目等,园区预计新增23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发展空间实现“倍增”。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如何将AIGC与机器人实体更好地结合,瞄准下一个“颠覆式创新”,打造特色鲜明、能级跃升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机器人园区面临的新考验。

这需要重点布局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刘宏说,“譬如,对于时下正热的人形机器人,算法、视觉系统、感知系统等均是需抢抓布局的重要环节。”

刘宏透露,未来,园区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海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城市,这一数字已达每万人383台。

业内常有这样一句话,“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宝山。”

2023年,以制造业见长的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想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助力。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也正式发布《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区将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 " 一核两园 " 集聚发展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宝山区经委副主任曹静解读说,宝山区将按照“两个面向”总体谋划,即面向未来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面向当下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的目标是:到2026年,新增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实现目标的重点在于,宝山要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覆盖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产业投资等全生命周期。”曹静认为,接下来宝山应该继续做优做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其中关键就在于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创新应用场景协作。比如,要让发那科、视比特等企业“牵手”的故事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记者 方卓然编辑 彭朋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冠名的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271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占园区总量的80%以上。

如今,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这幕科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产业园内,无数工业机器人刚刚走下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的流水线,又来到世界各地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帮助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前身为顾村工业园区,彼时工业园区以物流仓储、初级加工、钢材堆场为主业。随着区域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园区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引进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企业,首次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

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申报成功,进一步确立了园区新的主导产业;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并先后被授牌为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2023年,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切,都是以“存量盘活”提质增效为前提。

近些年,产业园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刘宏透露,“比如,我们通过收回闲置土地、股权收购,整体租赁,与企业合作开发、空间置换、鼓励企业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始系统性发展。”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入驻宝山,全部都是通过盘活原有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所实现的。”

刘宏表示,近两年,随着园区的不断集聚发展,德国赛赫智能、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鑫燕隆、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汽车产业互联网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均已落户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众多代表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

上游产业涉及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下游产业主要包括销售贸易,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

“各有所长的中小企业能围绕龙头定向布局核心零部件等细分赛道,形成大鱼引领、小鱼活跃的创新共生关系。”刘宏对于布局产业链这样理解与阐述。

发那科就是产业园中典型的中游企业。刘宏表示,发那科生产的机械臂需经下游企业加工后,再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这一系列的活动,甚至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

发那科自动生产线。图片来源:发那科

在发那科南侧1公里,在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展厅里,头顶3d智能相机、装载着发那科机械手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对形状不规则的大小零件进行分拣、码垛;几步之外,工业机器人正移动机械手臂,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

这些全自动智慧生产场景不仅出现在视比特的展厅中,同时也真实发生在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重工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产线上。

视比特是一家深度融合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3D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手眼协同融合、产线级机器人协同、工厂级智能规划与调度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以实现视觉识别和判断,助力机器人感知世界。”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兴表示,视觉产品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可发挥定位、识别、测量、检测等功能。

2022年8月,总部位于湖南的视比特机器人选择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立研发总部。

“落户在宝山,看中的就是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丰富性。”赵荣兴介绍说,无论是设备采买,还是沟通合作,不出园区便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落地宝山还能补充宝山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摄影:方卓然

不久前,视比特被一家国产电动汽车新势力指定为视觉引导焊接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之一。除了视比特,共同参与研发的,还有同样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伏能士和发那科。

伏能士是全球智能焊接龙头企业,发那科负责提供机械手臂,视比特负责在产品上装上“智慧”的眼睛。

技术过硬是选择几家企业共同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处在同一园区则是一个巧合。赵荣兴认为,在一个园区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研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对方的企业一起当面探讨。

当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场景是物流、上下料、分拣等环节,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量空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视觉是工业自动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传感器,现在国内的自动化已经开始向柔性自动化转变。赵荣兴表示,所谓柔性的场景一般属于离散型制造,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产线能看见,决策才能判断,视觉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

赵荣兴表示,视觉发展其实不局限某几个领域,它可以用在所有工业自动化领域。不管是食品、化工3C、半导体、新能源,还有其他领域,都会用到视觉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比较激烈,未来视比特还将在船舶等行业发力。”赵荣兴表示,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协作,推动3d视觉技术与“数字孪生+云原生”工业智能软件平台的市场化。

赵荣兴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消费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和人类一样通过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希望能通过ai视觉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去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分拣流水线。摄影:方卓然

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刘宏举例说,机器人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其实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也正在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等,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宏举例说,以发那科为例,在园区竭力撮合下,与上海大学跨界合作完成“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课题,巧借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流水线上的裉节堵点。

同时,在新一轮规划调整契机下,园区还挖出不少产业新空间。结合该区域几个产业“城中村”改造、联东U谷机器人创新港“工业上楼”项目等,园区预计新增23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发展空间实现“倍增”。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如何将AIGC与机器人实体更好地结合,瞄准下一个“颠覆式创新”,打造特色鲜明、能级跃升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机器人园区面临的新考验。

这需要重点布局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刘宏说,“譬如,对于时下正热的人形机器人,算法、视觉系统、感知系统等均是需抢抓布局的重要环节。”

刘宏透露,未来,园区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海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城市,这一数字已达每万人383台。

业内常有这样一句话,“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宝山。”

2023年,以制造业见长的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想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助力。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也正式发布《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区将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 " 一核两园 " 集聚发展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宝山区经委副主任曹静解读说,宝山区将按照“两个面向”总体谋划,即面向未来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面向当下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的目标是:到2026年,新增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实现目标的重点在于,宝山要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覆盖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产业投资等全生命周期。”曹静认为,接下来宝山应该继续做优做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其中关键就在于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创新应用场景协作。比如,要让发那科、视比特等企业“牵手”的故事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记者 方卓然编辑 彭朋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告诉界面新闻。

这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冠名的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发展,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271家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涉及机器人产业链的企业占园区总量的80%以上。

如今,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这幕科幻场景已经成为现实——产业园内,无数工业机器人刚刚走下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的流水线,又来到世界各地制造行业的生产线,帮助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前身为顾村工业园区,彼时工业园区以物流仓储、初级加工、钢材堆场为主业。随着区域功能转型和经济发展,2008年,工业园区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引进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企业,首次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

201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申报成功,进一步确立了园区新的主导产业;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被认定为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并先后被授牌为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2023年,产业园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切,都是以“存量盘活”提质增效为前提。

近些年,产业园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整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刘宏透露,“比如,我们通过收回闲置土地、股权收购,整体租赁,与企业合作开发、空间置换、鼓励企业自主转型等多种方式,围绕机器人产业开始系统性发展。”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产业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入驻宝山,全部都是通过盘活原有工业用地,‘腾笼换鸟’所实现的。”

刘宏表示,近两年,随着园区的不断集聚发展,德国赛赫智能、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鑫燕隆、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汽车产业互联网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均已落户园区。“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众多代表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生态产业链。”

上游产业涉及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中游产业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下游产业主要包括销售贸易,物流、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

“各有所长的中小企业能围绕龙头定向布局核心零部件等细分赛道,形成大鱼引领、小鱼活跃的创新共生关系。”刘宏对于布局产业链这样理解与阐述。

发那科就是产业园中典型的中游企业。刘宏表示,发那科生产的机械臂需经下游企业加工后,再投入实际的应用场景。“这一系列的活动,甚至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

发那科自动生产线。图片来源:发那科

在发那科南侧1公里,在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展厅里,头顶3d智能相机、装载着发那科机械手臂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对形状不规则的大小零件进行分拣、码垛;几步之外,工业机器人正移动机械手臂,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

这些全自动智慧生产场景不仅出现在视比特的展厅中,同时也真实发生在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重工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产线上。

视比特是一家深度融合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技术的高科技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3D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手眼协同融合、产线级机器人协同、工厂级智能规划与调度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以实现视觉识别和判断,助力机器人感知世界。”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荣兴表示,视觉产品的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可发挥定位、识别、测量、检测等功能。

2022年8月,总部位于湖南的视比特机器人选择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成立研发总部。

“落户在宝山,看中的就是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丰富性。”赵荣兴介绍说,无论是设备采买,还是沟通合作,不出园区便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落地宝山还能补充宝山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机器人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检测汽车车身的间隙面差。摄影:方卓然

不久前,视比特被一家国产电动汽车新势力指定为视觉引导焊接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之一。除了视比特,共同参与研发的,还有同样位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伏能士和发那科。

伏能士是全球智能焊接龙头企业,发那科负责提供机械手臂,视比特负责在产品上装上“智慧”的眼睛。

技术过硬是选择几家企业共同合作的主要原因,所处在同一园区则是一个巧合。赵荣兴认为,在一个园区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沟通成本。研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几分钟就可以到对方的企业一起当面探讨。

当前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应用最多的场景是物流、上下料、分拣等环节,新的应用场景与增量空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视觉是工业自动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传感器,现在国内的自动化已经开始向柔性自动化转变。赵荣兴表示,所谓柔性的场景一般属于离散型制造,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产线能看见,决策才能判断,视觉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

赵荣兴表示,视觉发展其实不局限某几个领域,它可以用在所有工业自动化领域。不管是食品、化工3C、半导体、新能源,还有其他领域,都会用到视觉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比较激烈,未来视比特还将在船舶等行业发力。”赵荣兴表示,视比特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在上海整合全球资源,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协作,推动3d视觉技术与“数字孪生+云原生”工业智能软件平台的市场化。

赵荣兴表示,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消费机器人,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和人类一样通过视觉传感器,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希望能通过ai视觉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去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分拣流水线。摄影:方卓然

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刘宏举例说,机器人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其实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为帮助园区内的企业不断升级,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也正在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等,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刘宏举例说,以发那科为例,在园区竭力撮合下,与上海大学跨界合作完成“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课题,巧借高校科研力量解决流水线上的裉节堵点。

同时,在新一轮规划调整契机下,园区还挖出不少产业新空间。结合该区域几个产业“城中村”改造、联东U谷机器人创新港“工业上楼”项目等,园区预计新增23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发展空间实现“倍增”。

近年来,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如何将AIGC与机器人实体更好地结合,瞄准下一个“颠覆式创新”,打造特色鲜明、能级跃升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成为机器人园区面临的新考验。

这需要重点布局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刘宏说,“譬如,对于时下正热的人形机器人,算法、视觉系统、感知系统等均是需抢抓布局的重要环节。”

刘宏透露,未来,园区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海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第一的城市,这一数字已达每万人383台。

业内常有这样一句话,“全球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上海,上海三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在宝山。”

2023年,以制造业见长的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近80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三分之一。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图片来源:受访者

想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器人产业离不开政策助力。

前不久,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所在的宝山区也正式发布《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区将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承载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产业化拓展区、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科技策源区,打造 " 一核两园 " 集聚发展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宝山区经委副主任曹静解读说,宝山区将按照“两个面向”总体谋划,即面向未来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面向当下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行动方案,宝山的目标是:到2026年,新增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实现目标的重点在于,宝山要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覆盖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产业投资等全生命周期。”曹静认为,接下来宝山应该继续做优做强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其中关键就在于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创新应用场景协作。比如,要让发那科、视比特等企业“牵手”的故事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上一篇:马斯克称最快... 下一篇:2024 ADA标准...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