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被误读千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首页 > 历史

李白《静夜思》被误读千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09 10:23

  导读:李白爱酒,甚至可以说嗜酒如命,他很多名篇佳句都是在酒后写出的,而《静夜思》无疑是最为家喻户晓的那首,几乎连三岁的娃娃张口也能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这首诗看似简单,但却被误读了千余年,尤其是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游子思乡

  当大唐无数读书人都在跻身仕途而忙碌时,李白却开启了游历大江南北的神奇旅途。在他26岁的时候,已经走过了不少地方,此时的他为追逐“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梦想已出蜀多时,下一站目的地是烟花三月的扬州。

  李白去往扬州的路很是漫长,从春天开始出发,秋天才到达扬州,或许是由于水土不服,或许遇到了伤感之事,刚到扬州的他就病倒了,只好在一间旅店中养病。人在生病时非常脆弱,也容易多愁善感,饶是如此洒脱的李白,亦感慨万千,夜深人静时,他的思绪飘荡千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李白在这时想念故乡了。

  他站在窗前遥看天上挂着的那轮明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奔涌而出的思乡之情,提笔写下了这首被传诵千余年的《静夜思》。这首诗很简单,只有20个字,而字面意思也非常容易理解,即便是家中的娃娃也能理解。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也是从字面来理解这首诗的,认为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床前的明月很明亮,怀疑是地上泛起了一层银霜,我抬起头看着天空中的明月,低下头来很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这种理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在小学时语文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以至于过去了很多年,很多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但这首诗却依然可以倒背如流。可是当我们真的用浓厚唐朝文化去剖析这首诗时,便会发现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是一种误读,而误读的关键点则在于前两句诗中的“床”和“疑”上。

  床非床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床是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家具,这怎么会理解错,难道古人所说的床不是床?其实还真不是,在古人的遣词造句中,床并不一定指的是睡觉的床,更多的时候它所指代的是“井边的栏”。

  何为故乡?

  在古人看来,故乡可不仅仅只是家中的那栋房屋,还有养育他们成长的那口“井”,之所以会有“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其出处便是在这里。家乡的井水甜,甚至比家中的那张床更令游子怀念,而对于李白来说,他正是隔窗看到了屋外的井栏,才想到了家乡,所以这里的床,应当解释为井栏。

  当我们再带着疑问去翻阅《辞海》寻找答案时,也能发现,古代的床确实有井边围栏的意思,此外,李白在《长干行》中也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将这里的床也理解成睡觉的床,意思就成了,小孩骑着竹子做的马,围绕着床玩耍,这很不符合小孩子们的日常玩耍的行为。

  此外,在其他诗人的一些诗句中,更是有将“井”和“床”连在一起抒发感情。比如李商隐曾写道:不惜金弹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再比如杜甫更是直言:露井冻银床,秋风生桐树。很显然,这两句古诗中的“床”就不能理解成睡觉的床,只能理解成井栏,所以静夜思中的床意思与这两首诗应该是一样的。

  疑非疑

  说完了床,我们继续来说疑。在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中,这个字好似也没有什么误解的,就是怀疑的意思,说的是李白看着地上的月光,怀疑下了一层霜。乍一看,理解能力满分,可仔细深究,只能得个大鸭蛋。

  因为这种理解不对,在很多古诗中,“疑”应该是“彷佛、好像”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字出现时,通常是用了比喻的写法。很显然,这种解释就很符合李白所处的环境,他将月光比喻成了霜,而不是怀疑地上下了一层霜。毕竟他根本无需怀疑,这也不符合诗仙洒脱的性情,是是是,非是非,怀疑算个啥?

  当然这种解释也并不是只适用于这一首古诗,在其他的诗句中,我们亦能找到佐证。比如李白另外一首《望庐山瀑布》,其中有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疑”,也是应该理解为好像,而不是怀疑。如果以“怀疑”做解则十分离谱,毕竟银河落九天这本是不存在的现象,李白再浪漫也不会怀疑是银河落下了九天。

  再比如说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也是理解为“好像”才更加贴合语境。如果我们强行用“怀疑”来解释这些诗句中的“疑”,前提是诗人原本不清楚眼前的真实状况是什么,但是这些诗句中,诗人们比谁知道的都多,所以用怀疑来解释,也很不符合情景逻辑。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被误读了千余年,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是说井栏前的月光很明亮,好像是地上铺满了一层洁白的霜。

上一篇:三星得州芯片... 下一篇:曹操手下最勇...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