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的古诗,人到中年,四十不惑,有如四季,已然初秋

首页 > 语录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的古诗,人到中年,四十不惑,有如四季,已然初秋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24-01-08 15:14

这大半年的雨水是特别多的,几乎从去年秋冬之际起始,到如今这炎炎盛夏,连续一个礼拜以上无雨的好天气似乎不怎么出现过。雨水多的日子过久了,感觉人也随着变得有点湿哒哒软绵绵的了。入夏以来,雨水更助长了炎热蒸腾,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人似乎坐在闷热的蒸笼里,身上湿乎乎油腻腻的,一些儿令人愉悦的心情都没有。

在这样的日子里想静静地读会书,似乎也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一个人端坐在书桌前,慢慢掀开书页,眼睛尽管死死地盯着书,一动也不动,但是书字却总是和你开着各种玩笑,调皮地在眼前来回舞动,甚至四处逃窜,并不乐意文文静静地让你检阅,即便是严厉萧杀的眼色也不能让它们乖乖就范。

难道真是这鬼天气,让人无法凝神静气,甚至让人想好好看会书亦不可得?我合上书,靠在椅背上发起愣来,思绪也像那书里的字一样,有点飘舞,有点离乱。

如果说是这湿濡蒸热的天气让人神思不定,似乎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情。

试问若今日是一个清爽如洗的秋日,我就可以安安静静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去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模糊的。

我默然思索着,心底一丝不安的忧思升了起来,虽然我并不乐于承认,那可以一个人捧一本书静静地读一天的时光,似乎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

以前读过丰子恺的一篇《秋》,说他三十出头年纪,虽则身体发肤与青春时期并无大异,但是心境却入了“秋”,行事心情皆与“秋”恰合起来。

他甚至对于“春”,觉着那看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花开花落,虽则曾经“赞之,叹之,怜之,惜之”,竟也生出一种“厌倦”来。

细细品味之,今日的我和当时的他在心境上好像是有某种暗合的。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

这“不惑”当然与“春”是不相干的,也正因这“不惑”,也就失了执着,少了热情,自然与火热烂漫的“夏”也搭不上了。

我想,这“不惑”也许正是为秋而来的。

人到不惑,看了冷暖,阅了风雨,不再为得着什么而狂喜,也不为失却什么而深悲,各种令人着迷痴狂的诱惑,也渐渐失了引力,竟至于类似于往日最爱的读书消遣也失了色彩,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既已失了色,少了味,又怎能静坐书窗,甘之如饴呢。

此时这人生的色彩和秋的色彩不是很一样了吗?秋风一萧瑟,草木见枯黄,人与自然竟是如此的“大同” 。

前不久遇着一位堂叔,他与我虽然同在一城生活,但平时也是难得一遇,见着了话自然也就比较多。

我们说了很多话,许多说了就忘了,但是有一句却印象深刻。

他说他很诧异于他的身体精力竟然与年轻时没啥变化。

这话不仅他诧异,其实我听了也是极为诧异的。

堂叔比我长不少,虽然早年曾经入过伍当过兵,身体很棒,到如今这年纪竟依然能与前无异,诸如玩通宵麻将第二天还继续上班干活此类的事情,在他都是小菜一叠。

如若他的话没有夸大,不是自吹,那他这精力和体力着实是很令人诧异的。

不过像堂叔这样的例子,在周围的人们里也并不多见,大多数的倒与我有点类似。

不说通宵玩耍这类极耗精神体力的事情,只说平日里想坐在书桌旁好好读会书或胡乱写点什么,时间长一点,身体也会无言地抗议,不是颈脖酸就是腰股胀,于是不得不无奈地放下书或笔。

待你出去放松一下再回来,其间的意趣却在这来来回回之间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浮生六记》里有最后一卷特别有意思,叫《养生记道》。

以前我看这书的时候,往往看到这就看不下去了,觉得索然无味。

但是最近一次再翻这本书的时候,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触。

书里说的一段话挺有意味:“余年才四十,渐呈衰象。

盖以百忧摧撼,历年抑郁,不无闷损。

”作者的意思是他年届四十有了衰败之相,他自度是因他一生坎坷,百忧加身,长年抑郁,闷损所致。

我想四十来岁的同龄朋友读了书里的这段话,多少都会有一点共鸣吧。

也许正因此,我再看到这一篇文字时,就也心有戚戚然了。

其实即便生活得无忧无虑,幸福安康,到了这个岁月,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衰败的迹象了吧。

不仅仅人的心会入秋,身体也许会入秋得更早呢。

皮肤渐失光泽,肌肉渐少弹性,发渐衰,齿渐稀,不正如那枯败的草木吗?看着自己慢慢老去,对于生对于死的各种恐惧忧思,也在不经意间相随而来,随时困扰着你,即便生活并不困顿,那也是极易“闷损”的。

如何让自己不“闷损”,其实是每个人平日里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吧。

《养生记道》里提到的欧阳修的名篇《秋生赋》,我也觉得挺有意思。

文内的情境倒与我今日的情状稍稍有点相似。

欧阳修由于秋夜读书,屋外秋风飒飒,也不知道是秋风真发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的声音,还是他因无法静心夜读而产生的遐思,使他发出了“噫嘻悲哉”的感叹,从而激发出一长段关于秋的愁思来。

说“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以物及人,他又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这些还不止,更有人“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

如此种种,不止是古代人的通病吧,似乎在如今这时月,更加的司空见惯了。

多少人为了生活,也许为了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终日忙忙碌碌,时时勾心斗角,这怎能不让人“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呢?问题是即便我们今日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难道就能轻轻松松放慢我们的脚步,放开我们的胸怀,不去强为“金石之质”,不去“与草木争荣”了吗?想到这里,我不禁也要发出“噫嘻悲哉”的感叹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里对秋的体味又有一些不一样。

一个秋日黄昏,作者独坐沙发抽着雪茄烟,“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于这缭绕的烟霞想起了“秋天的意味”。

他说秋天“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烈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又说秋天“暄气初销,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给人的感觉“是一股熏热的温香”。

他拿秋与文人类比,说秋“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笔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秋的意味的确值得我们去咀嚼了。

一个成熟的文人,能够宏毅坚实,其文能意味深长,其实一个成熟的普通人也是如此的,很多人在经过人生种种历练后,也能说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意味深长的话来,让人刮目相看。

这也许正是“秋”的魅力。

大自然的秋,或温如熏香,或古色苍龙,或天高云淡,或气势磅礴。

而人生的秋,则或纯熟练达,或内敛稳重,或坚毅沉着,或洞明睿智。

二者这种成熟的美,收获的美,比拟到一起,毋庸说,是相得益彰的。

我正胡思乱想着,突然旁边一阵咯咯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我回过头,原来是还在读小学的儿子正捧着一本不知道什么书在傻笑。

我轻唤了他几声,他似乎完全没有听到。

他应该已经沉浸到书的国度里了。

看着孩子的神情,我恍惚记起了很远久的从前,那些早已模糊的年月里,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光,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忘情,就这样纯粹地读书,不去想书外的任何事,也不用想书外的任何事,更不用理会窗外是“冬”还是“夏”,是“春”还是“秋”。

那时光无疑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

我摇了摇头,心里一阵讪讪的笑。

我这业已入秋的人,看着这尚在初春的人,想不羡慕都不得啊。

其实我又何必羡慕呢?岁月有四时,人生自然也会有四季。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美,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更好地去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美,人生一世忙忙碌碌,能如此也就可以了。

上一篇:利益面前无亲... 下一篇:99年女孩回村...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