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后,为何执意退守没名气的麦城?考古验证关羽临终智谋

首页 > 历史

关羽失荆州后,为何执意退守没名气的麦城?考古验证关羽临终智谋

来源:环球最旅行 发布时间:2023-02-03 09:41

  【导读】败走麦城是三国名将关羽的临终之战,也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公元215年,孙刘湘水划界,关羽所镇守的荆州所辖三郡,分别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4年后,关羽以半个荆州郡的版图率孤军向曹操发起了战略进攻,目标是拿下昔日荆州的首府:襄阳。关羽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发动北伐,绝非是贪功冒进。

  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全境共有7郡,孙刘各占其3,而曹操则占据了南阳郡,襄阳正在其中。襄阳处于武当山和桐柏山之间,如同口袋的口子,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塞。襄阳在曹操手中,那么曹军随时可以沿襄阳—江陵一线南下,广袤的江汉平原无险可守,这对于兵力有限的关羽而言十分被动。若襄阳在关羽手中,关羽进可攻曹操的南阳盆地,退可保荆州无虞。

  可以说,只要襄阳在,北方势力想要南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反复在襄阳城下与宋军展开拉锯战,就是这个道理。但很可惜,原本有希望一举拿下襄樊二城的关羽,却因昔日盟友东吴的背后偷袭而功败垂成。在南郡首府江陵失守后,关羽和荆州大本营的联系已经被切断,但东吴尚未来得及占据荆州西境,此时的关羽只有两条退路:一是沿汉水西撤与上庸的刘封、孟达会合,由汉中撤入益州;二是南下走当阳、夷陵一线,由巴东撤入益州。

  关羽选择的是第二条撤退路线,并下令坚守麦城

  《三国志》载: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名不见经传的麦城究竟有何重要,为什么关羽在逃亡路上依然执意坚守呢?这还得从荆州独特的地形说起。上文已述,襄阳如同一个口袋的口子,一旦扎紧,北方势力想要南下将极为困难。而夷陵则可以看作是荆州的“西口”,控扼着长江三峡的进出,夷陵西面通往益州段的是长长的峡谷地带。

  在关羽败亡2年之后,东吴陆逊正是死死堵住了夷陵通道,导致刘备大军在狭窄的谷道内无法施展,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关羽如果选择从近在咫尺的上庸撤退,路途最近,但也等于任由东吴占领尚未失守的荆州西境,日后想要收复将极为困难。但如果转而南下守住夷陵通道,占据口袋的“入口”,日后仍可从益州统兵反攻荆州。

  可惜,关羽的战略意图被陆逊识破,就在关羽沿当阳一线撤退时,陆逊迅速调兵击溃了戍守宜都、秭归一线的蜀将詹晏、陈凤,攻占了夷陵,守住了峡口,将益州和荆州的联系切断。这个时候关羽仍未放弃收复荆州的意图,在江陵和夷陵都已失守的情况下,迅速选择另一处军事据点,仍可保留翻盘的可能。

  关羽敲定的最后据点是麦城。与襄阳、夏口、江陵这些重要军事据点相比,麦城在整个汉末三国当中没有丝毫的名气,唯一出现在史籍当中的记载,便是关羽败走麦城这一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麦城是关羽慌不择路下的随机选择。麦城位于宜都和江陵之间,春秋时就已是楚国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塞。

  只不过到了三国时期,因为荆州西部和益州同属刘备掌控,居于其中的麦城的战略地位自然并不凸显。但随着荆州西大门的丢失,麦城就如同蜀汉扎在“沦陷区”的一颗钉子,只要麦城在,东吴的军事资源就无法顺利送达夷陵前线,这将为蜀汉重新收复荆州提供可能。

  麦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古麦城据沮水、漳水之间,目前残存的城址底宽20米,顶宽8-12米,高6米,印证了《四蕃志》云其“纵横十里”的记载。十里之城是什么概念呢?关羽北伐攻打的襄阳城城墙周长约12里,樊城城墙周长约4里。与襄樊二城相比,麦城同样据水而守,并且城池更为高大坚固,关羽选择这里,的确是有坚守待援重新收复失地的谋划。但是,战局的迅速恶化超出了关羽的预期。

  首先是“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并将消息散布到了关羽军中,导致原本有数万之众的关羽大军迅速瓦解;其次是益州方面的反应相当迟缓,从夏秋时樊城战役开始,到当年12月关羽被杀,在长达近半年时间里,成都没有任何一支援军向荆州方向移动以策应关羽。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关羽只能重新选择第一条撤退路线,出麦城沿西北方向奔上庸,途径临沮时被吴军擒杀。

  荆州的丢失,固然有关羽“刚而自矜”的性格因素在内,但在曹操占有襄阳通道,东吴占据荆州东部三郡的不利局面下,关羽靠着极为有限的兵力依然坚守5年之久,已实属不易。到临终前,关羽退保麦城的军事举措,仍不失为力图恢复荆州版图的智谋,只是天不遂人愿罢了。

上一篇:刘禅已登基称... 下一篇:“箕谷之战”作...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同类推荐